锲而不舍

养活一团春意思,撑起两根穷骨头

“落伍的时钟”

——《围城》中“方遯翁”的人物分析(重写)

   钱钟书先生的小说《围城》长时间“洛阳纸贵”,特别是人物描写惟妙惟肖,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的父亲——方遯翁只是一个配角,小说中出场没几次,却被形象的刻画成了一个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“活化石”。读了几遍《围城》,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,觉得他就神似小说结尾那个落后一个小时的祖传老时钟,“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,深于一切语言、一切啼笑 

方遯翁的人物形象分析多矣,这里不避“狗尾续貂”之嫌,也用三个特点概括一下:一是至愚。文中方遯翁是前清举人,在本乡江南一个县里做大绅士。在科举考试中,举人是乡试的中举着,可养望,也可出任现任官。方遯翁无疑是一乡地方之望,经常“忙着办地方公安事务”,这也是他落伍于时代、愚陋的基础。小说中处处表现了这一点。如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乡,省立中学请他演讲“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检讨”,方鸿渐尚踌躇,方遯翁却满口答应,以显示其“家学渊源”,并给儿子找了几本参考书,《问字堂集》、《七经楼集》、《谈瀛录》之类。这些所谓的“经典”都是落后时代的古籍、陈旧的观点,而方遯翁却视若珍宝。又如做多大的官,没中过科举就不算官。又如与儿子的临别赠言,什么“咬紧牙关,站定脚跟”,什么“可常日思家,而不可一日恋家”,等等。又如他的“语文狂”,训斥儿子,结果儿子“为之涑然感悟,愧悔不已”,教育儿子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亲无失亲,故无失故”。结果儿子“帖然无词”又如“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”等观念,参考古籍,给孙子起名“非相”等无不显示出他的保守、落后、愚陋的一面。二是至笑。文中方遯翁的愚陋、落伍在一言一行中大都成为笑柄。方鸿渐要求第一次婚姻解约,方遯翁的回信就可笑至极“——如托词悲秋,吾知实为怀春,难逃老夫洞鉴也——”。对婚姻的看法,“嫁女必须胜吾家,娶妇必须不如吾家”。方鸿渐失恋后,方遯翁要“出面做和事佬”,并很自信等等,显得极其可笑。三是至爱。方遯翁虽然处处显得可愚、可笑,但他都是出自善意,丝毫没有违背道德和良知,尽管他的语言和行动不可能达到目的。所以他和鲁迅先生《祝福》里的鲁四老爷的自私、冷漠,封建卫道者,“逼死”祥林嫂的刽子手不同,只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,并非没有可爱之处,也可以说迂腐到可爱。如抗战时不愿“落水”,逃难到上海,一些同乡还资助他。他的“絮叨”也是为了儿子好,为了家庭好。在困难中,还为新婚的方鸿渐租房。方鸿渐租房后,方遯翁还主动送来老时钟,尽管落后一小时。

总之,方遯翁人物形象“着墨”不多,但刻画得很成功。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在《钱钟书写围城》一文中说,《围城》组成的“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,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,事情都子虚乌有”。有人“锱铢必较”,“考证”方遯翁原型就是钱钟书的父亲。杨绛女士说,原来她也有这种印象,钱钟书的父亲就私自扯开她和钱钟书的信件来看,还直接写信要她关照好丈夫,有小说中方遯翁的语气,回国后接触多了,才发现只有二三分的影子。他看过《围城》后浣尔一笑。其实,钱钟书的父亲叫钱基博,也是大学教授,免不了沾染时代的印记,当然有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面。

(特别喜欢《围城》,已经购买、阅读过两个版本,由此也特别渴望再读杨绛先生的《我们仨》)


评论(30)

热度(177)